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二十四)-凯发k8娱乐登录k8凯发下

发布者:连超发布时间:2024-01-02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1229日中午,管理学院副院长、“数字化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主任、数智新工商党支部书记胡保亮,组织学生参观“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员深情澎湃的讲解,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对红旗渠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体悟,对于塑造大家的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它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红旗渠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大家了解到了红旗渠的建设背景。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受到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的限制,林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据统计,从1942年到1943年间,受大旱影响,林县当地逃荒外出共10900户,占总户数的14%,这给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林县人民却始终怀揣着一个有水的梦想,一代又一代林县人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他们不屈的命格与缺水的命运进行着一次又一次顽强的抗争。1960年,正值新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林县人民迎难而上,奋勇前行,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开始了漫长的建渠之路......

  1. 红旗渠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林县人民的红旗渠精神正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深刻写照。十年间,为了修建红旗渠,数万名修渠民工涌到修渠工地,自己动手解决住宿问题,山崖、石缝、窑洞和席棚无一不是他们的住处,就连总指挥部也是用几块篷布搭建起来的,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吃苦耐劳的修渠民工们似乎毫不介意,他们扎根于山里,夜以继日、风雨无阻地埋头工作着,他们逢山凿洞,他们遇构架桥,再宽的渠,再深的沟,都不能阻止红旗渠前进的脚步。林县人民这种拼劲、干劲深深地刻在了时代的脉络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三、永远值得铭记的英雄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感慨道:“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红旗渠的修建成功离不开林县每一位默默付出的英雄人民,他们一锤一钎凿出了千里长渠,他们一石一瓦垒起了逶迤渠岸。在这之中有许多英雄人物都值得我们铭记,如成功解决青年洞和白家庄空心坝难题的共产党员吴祖太,为当地群众看病治伤的好干部“李茂德”,在危急情况下仍指挥民工离开险地但自己却被塌方埋住而双腿残疾的共产党员李改云......

虽然他们只是红旗渠工地上平凡英雄中的万千之一,但是他们却成就了红旗渠,也成就了那个艰苦的时代。可以说,这些平凡的英雄就是红旗渠的魂!他们值得被时代铭记和歌颂!

四、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

尽管如今的生活相较于从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红旗渠的精神不能变,仍然很具教育意义,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

为了发扬红旗渠的精神,202211月以来,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等已累计完成培训1280余期共28万余人次,红旗渠也成为了当地知名的红色旅游打卡地和党性教育重要基地,对一代又一代时代青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红旗渠精神已如星星之火,正遍布于整个祖国大地中,发出炙热而又耀眼的光芒......

五、结语

这座1500公里的长渠,跨越了崇山峻岭,跨越了152座渡槽,也跨越了万水千山,每一步路,每一条渠都深深镌刻着林县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都凝聚着林县人民的智慧结晶。可以说,红旗渠的修建生动诠释了“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的价值追求,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应当永远铭记这些前辈,深刻传承并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理想紧密相连,扎根人民,奉献社会,在认真聆听红旗渠故事的同时,当好新时代红旗渠传人,打磨出新时代的辉煌!




网站地图